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法发〔2025〕8号
为依法惩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确保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依法执行,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立法解释、司法解释等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依法惩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
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一般由执行法院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管辖。
三、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应当制作案件移送函及执行情况说明,并将已经掌握的证明犯罪事实的相关证据材料等一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四、人民法院向公安机关移送时,应当附以下证据材料:
(一)证明犯罪嫌疑人身份情况的证据材料;
(二)证明犯罪嫌疑人负有执行义务或者协助执行义务的证据材料;
(三)证明犯罪嫌疑人有能力执行判决、裁定确定的全部或者部分义务的证据材料;
(四)证明犯罪嫌疑人有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行为的证据材料;
(五)证明犯罪嫌疑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相关情节或者造成后果的证据材料。
五、对人民法院移送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刑事案件材料,公安机关应当接受,制作受案登记表并出具回执。
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侦查;案情重大疑难复杂的,审查期限可以延长至三十日。经审查认为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审查期限内作出不予立案决定,并将不予立案通知书送达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
六、公安机关立案后,应当及时开展侦查工作,并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对犯罪嫌疑人通过隐藏、转移等手段处理的涉案财产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七、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后撤销案件的,应当在七日内函告执行法院并说明理由。执行法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可提请人民检察院予以监督。
八、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通知书后七日以内,书面说明不立案的情况、依据和理由,连同有关证据材料回复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经检察长决定,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通知书后十五日以内立案。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办理执行监督案件中,发现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应当将本意见第四条规定的有关案件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接受刑事案件材料后,应当制作受案登记表并出具回执。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立案侦查。
九、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审查并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对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应当及时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依法提起公诉。
十、人民法院对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案件,应当依法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
十一、申请执行人有证据证明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人民法院认为符合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第三项规定的,以自诉案件立案审理:
(一)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侵犯了申请执行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申请执行人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不予接受控告材料、在接受控告材料后三十日内不予书面答复、决定不予立案,或者人民检察院对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十二、人民法院向公安机关移送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案件材料,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或者在接受案件材料后三十日内不予书面答复,或者人民检察院对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申请执行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人民检察院向公安机关移送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案件材料,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成立的,应当告知申请执行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十三、申请执行人以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刑事自诉状;
(二)证明自诉人身份的证明材料,自诉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告诉或者代为告诉的,应当提供与自诉人关系的证明材料和自诉人不能亲自告诉的证明材料;
(三)作为执行依据的生效法律文书、执行案件受理通知书等证明材料;
(四)证明犯罪嫌疑人负有执行义务或者协助执行义务、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证据材料;
(五)公安机关不予接受控告材料或者超过三十日未予书面答复的证明材料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不予立案通知书》,或者人民检察院出具的《不起诉决定书》;
(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
十四、人民法院立案部门对申请执行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后,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自诉案件,应当及时立案。
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犯罪嫌疑人通过隐藏、转移等手段处理的涉案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十五、自诉案件立案或者审理过程中,自诉人要求复制已由执行法院收集和固定,证明其人身、财产权利受到侵犯的证据,执行法院应当及时提供。
十六、被告人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协助查找,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协助。
十七、自诉人在判决宣告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
十八、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涉嫌利用职权妨害执行的,应当及时将违纪违法线索移送相关纪检监察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处理。
十九、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确定专门人员,加强沟通交流,强化监督制约,确保本意见贯彻执行。
二十、本意见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2025年6月10日
律师解读:
一、人民法院案件移送
法院发现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涉嫌犯罪,要制作案件移送函、执行情况说明,并附上证明犯罪嫌疑人身份、负有执行义务、有能力执行、有拒不执行行为及相关情节或后果的证据材料,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这明确了法院移送案件的具体要求,确保公安机关能全面了解案件情况,为后续侦查提供依据。
二、公安机关立案审查
公安机关对法院移送的案件材料应接受并出具回执,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可延长至30日。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要作出不予立案决定并送达通知书。立案后及时侦查,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查封、扣押、冻结其通过隐藏、转移等手段处理的涉案财产。这一系列意见规范了公安机关的立案审查流程和对涉案财产的处理措施,保障案件依法及时处理。
三、立案监督与审查起诉
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不立案情况进行监督,要求其说明理由,理由不成立的通知公安机关立案。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和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要在法定期限内审查并作出决定,符合起诉条件的依法提起公诉。通过检察院的监督和审查起诉,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处理。
四、自诉案件的受理
申请执行人在被执行人拒不执行行为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且曾向公安机关控告但未获立案或检察院未予追责的情况下,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申请执行人提起自诉时,需提交刑事自诉状、证明身份等材料。自诉案件立案或者审理过程中,自诉人要求复制已由执行法院收集和固定,证明其人身、财产权利受到侵犯的证据,执行法院应当及时配合提供。这为申请执行人提供了另一种救济途径,在公权力救济受阻时,可通过自诉维护自身权益。
五、管辖规定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一般由执行法院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管辖。明确的管辖规定有助于避免因管辖不明导致的案件推诿,确保案件能及时、顺利地进入刑事诉讼程序。
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此类案件时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还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被告人下落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协助查找,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协助。这种协作机制有利于加强各机关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形成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合力,提高案件办理的效率和质量。
结语:
《意见》强化了对拒执行为的打击力度,需精准把握刑事与执行程序的交叉规则,通过证据梳理和法律论证,注重与执行法官、检察机关的沟通,综合运用民事执行与刑事追责手段,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论作为债权人或被执行人)。
|